近期頻頻東窗事發的理財產品糾紛案,正在將銀行脆弱的內控體系曝光于投資者和公眾面前,也留給監管者一堆棘手難題。
12月4日,監管機構人士透露,在最新季度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透露了對目前銀行業操作風險的擔憂,他指出,“今年以來,銀行業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都呈現上升趨勢。”
這已經是尚本人連續三個季度強調金融機構的操作風險。
監管機構進一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操作風險隱患排查,強化案件防范長效機制建設,而進一步規范銀行從業人員行為被放在了首位,“防范員工參與民間融資引發案件風險。”
一線分支機構是重點
在銀監會日常監管中,通過資本管理和市場準入的方式,已經將案件的防范、內控的管理和銀行所有經營緊密聯系在一起,商業銀行總行深知其中的厲害。
12月4日,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告訴記者,小到一個次級債的發行,“如果內控沒有管理好,如果一個重大案件發生,這就可能一票否決。”
不過,這仍然無法阻擋2012年中國銀行業重大案件的高發態勢。
來自監管部門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涉資千萬元和億元以上的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同比均顯著增長,信貸領域案件較為突出,外部騙貸手段呈現多樣化,票據領域爆發重大惡性案件,銀行員工參與民間借貸、非法集資引發的案件頻發。
監管部門總結了三大特點:首先,內控失范是主因,監管機構將案件防控的重點放在了銀行一線柜員上,近期個別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事件便可歸屬為此類;其次,隨著實體經濟,尤其是部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大額授信企業負責人失蹤、跑路或被刑拘等引發的案件風險持續爆發;再次,涉及民間借貸的案件風險繼續蔓延,銀行員工參與民間高利貸和非法集資案件仍然高發,前期民間借貸活躍的浙江、內蒙古等地,因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風險還在向銀行業傳遞。
“這里面既有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宏觀背景下,部分企業和個人鋌而走險的外部因素,同時也暴露出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激勵約束機制扭曲、內控管理失效、對員工違規行為失察失糾。”一位地方銀監局官員如是說,一些基層分支機構,依然保留著粗放式的、片面追求“效益第一”的經營發展思路,重業務、輕管理。
當內控與效益兩者發生矛盾時,往往是“業務開拓先行、內控管理讓路”,案件就成為偶然中的必然。更有甚者,部分銀行管理人員出于眼前利益,在企業已經面臨違約的情況下,內外部勾結,寄希望于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幫助企業掩蓋風險,最終加劇了銀行損失的程度。
因此,監管機構再三強調,要強化違規問責和案件報送制度。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杜絕案件報送和移送工作中的被動麻木現象,嚴禁遲報瞞報。
理財應回歸委托本質
事實上,早在2012年初,監管機構在關注商業銀行興起的投資業務時,就將視野投向了銀基(私募產業基金)合作
“模式是商業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做基金,基金再將錢投到項目里去,然后這個項目形成一個公司,此種模式下,銀行近乎承擔了全額風險,實質是理財投貸。”上述監管中層說。
“我們現在實質上將理財做成了存款。”上述監管人士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一定要將理財與存款分開,讓理財回歸其委托的本質屬性,理財本身是信托關系,不是信用中介的關系,也就是銀行的理財業務真正回歸到資產管理的屬性。
無論是信托計劃還是資金池業務,銀行理財只有回歸其委托性質,理財產品才能真正做到“買者自負”,“銀行才能將其風險隔離開。就像紅娘一樣的,你們兩人談戀愛她介紹一下,談不談成,她都不承擔任何風險。”
不過,監管機構加強“影子銀行”業務監管乃大勢所趨。
中金公司認為,相關理財產品事件可能會加快監管的步伐,比如對銀行承擔實質兜底風險的融資方式增加撥備計提和資本金要求,加強對操作風險的監管(操作風險的資本計提要求即將在2013年1月1日開始執行)等。
標簽: